Translation - Notes on “Taste”
Brie Wolfson1
近来,我愈发频繁地听到「品味」这个词。我想,这是因为我们已将它的应用范围从美学世界拓展到了实用世界。过去,人们谈论品味往往局限于时尚和艺术。如今,我们在社交媒体的信息流、所使用的科技产品、所交往的朋友,甚至是在雇佣员工时,也在寻找「品味」。
当我询问人们,他们所说的「品味」究竟是什么意思时,他们总是语焉不详,最后落到「你看见就明白了」或是「情人眼里出西施」之类的话。我能理解。诸如「品味」之类的词,很难固定其意涵,也许因为它们所描述的,更像是一种感性,而非某种具体的品质或事物。我们倾向于让这样的词汇不被定义,以保留它们随情境变化的能力。
但我认为,我们未必需要这样。过去数月,我始终无法抗拒一种冲动:试着表述「品味」。部分出于一种对精确的渴望——既然这个词已经如此频繁、多样地出现在日常语汇中,它便有丧失意义的风险。我同时也相信,「品味」是我们可以、也应当培养的东西。这并不意味着「品味」本身即代表美德,而是我发现,富有品味的生活更为充盈。追求它,是为更深入地欣赏我们自己、彼此,以及周遭的一切。
那么,要如何去拥抱这个概念的全貌,既捕捉到其精神内核,又不至将其内涵削弱?我想不出比苏珊・桑塔格的《关于「坎普」的札记》更精彩的写作了。正如她所言:「感性是最难用语言谈论的东西……要用文字捕捉一种感性——尤其是那种鲜活有力的——人必须保持试探和灵巧。札记的形式,而不是一篇声称具有连贯性、逻辑缜密的文章,似乎更适合记录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性。」
接下来,我将厚颜无耻地效仿这位大师和品味缔造者,分享自己关于「品味」的札记。
-
从宽泛的层面说起,品味是一种模式。它是一种解释、表达或行为的方式。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品味,而是体现了品味。一个人的家可以布置得很有品味;一个人可以穿着得很有品味。但某种「氛围」却无法被称为有品味,一段「体验」也无法被称为有品味。
-
欣赏代表一种品味,创作则是另一种。二者时常交织,却并非得如此。一个人可以对艺术有无可挑剔的品味,却从未亲自创作任何作品。但那些创作出有品味之物的人,几乎总是深刻的欣赏者。Mark Ronson 听过且热爱大量音乐。Samin Nosrat 也细品过无数珍馐。
-
品味有程度高低,但我们通常以二元对立的形式谈论它:一个人要么有品味,要么没有。所谓「极佳品味」,几乎等同于「有品味」。
-
你或许已察觉身边哪些人在某些领域拥有着绝佳品味。他们是你总会请教餐厅、电影和装备推荐的人。或许,他们也是你在发送一封重要邮件或者项目提案前,请求过目的人。
-
品味很可能是一种持久的状态——它很少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。
-
尽管获取品味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,但你不可能「误打误撞」地拥有它。品味需要有意为之、全神贯注和细心呵护。品味是对专注的承诺,它是层层剥离、不断翻寻的过程。正如 John Saltivier 在一篇关于修建楼梯的文章中所说:「当你贴近现实、与之亲密接触时,惊人的细节总是如约而至。」
-
大多有品味的人都能清楚道来他们品味养成的经历。这些故事通常都涉及另一人——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地——将他们引入这个世界。
-
品味是分门别类的。再次引用苏珊・桑塔格的话:「品味存在于人际交往中,存在于视觉审美中,存在于情感体验中——同时也存在于行为举止和道德判断中。智慧,本质上也是一种品味:关于思想的品味。必须承认的事实是,品味往往发展得极不均衡。同一人既有良好的视觉品味,又有良好的人际和思想品味,这种情况极为罕见。」某位广受追捧的室内设计师可能完全不介意加油站的咖啡,某位多产的作曲家可能对穿着打扮毫不在乎。
-
若对太多事物都讲求品味,那就是种煎熬。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物产生品味,往往源于那颗藏在床垫下的豌豆。拥有品味意味着变得挑剔,而没人想要对一切事物都挑三拣四、动辄恼火。的确有人如此——他们变得闹骚满腹。品味需要付出精力,不过,保持纯粹的好奇就足够了。
-
品味虽然往往聚焦于单一事物,其形成往往源于多元化、跨领域的整合。正如 Steve Jobs 所言:「我觉得 Macintosh 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参与开发的人员都是音乐家、诗人、艺术家、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,而他们恰好也是世上最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。」
-
讽刺与挖苦同品味亦敌亦友。同二者一样,品味也需要时刻保持警觉。它十分敏锐。品味、讽刺和挖苦都秉承尖锐批评的犀利精神。但与讽刺和挖苦不同,品味是真诚的。它拒绝矫揉造作,也不会脱离现实。
-
我在画家 John Folley 那里找到了关于品味的最佳定义。他说:「『好品味』就是拥有成熟的见解,且这种见解与善和真的本质契合。」选择有有无品味之分。品味彰显着其持有者具备出色的决策能力。
-
然而,品味与正确性并非一回事。做得对未必就是做得有品味。对大多数事情而言,正确就足够了,我们往往以此为准,浅尝辄止。而且,通往正确的路径有很多条。你能够做出美味的饭菜,欣赏电影,打造实用的产品,穿上合身的衬衫。但品味使你超越这个境界,与众不同。它引人入胜、令人折服、感人至深、魅力四射。品味令人沉醉,具有诱惑的魔力。
-
品味需要原创性。它唤起一种理想化的真实感。作家 George Saunders 将此称为「抵达标志性空间」,这正是他教授学生创意写作时的目标。「学生们在入学时就已经很出色了。我们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要做的,是帮助他们抵达我所谓的『标志性空间』——只有他们才能写出独属于自己的故事的地方,充分运用让他们独一无二的特质……在这个境地,扎实的写作功底是前提;目标是帮助他们掌握技巧,从而更无畏且欣然地做回真正的自己。」
-
品味既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标准,也映射了世界在他身上产生的独特回响。它反映出他们对世间法则的洞察,也展现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底蕴。当我们辨识出真正的品味时,我们实际上是在见证技艺与心灵的融合。这便是品味令人着迷的原因。
-
不过,品味与势利心理密切相关。诚然,许多势利之人(咖啡、装备、红酒行家等)往往品味不俗。但我认为,品味是一种感知力,而势利只是展现这种能力的一种方式,绝非唯一途径。
-
昂贵和有品味并不是一回事。如果富人往往品味出众,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触精美的事物,由此养成对粗制滥造的东西无法容忍的态度。这虽是品味养成的有效途径,却非充要条件,更不是绝对保证。我认识一些人,他们对饮食极其挑剔,却从不在一餐上花费超过 20 美元。
-
我的艺术家朋友们品味出众,尽管他们绝对算不上最富有的群体。我的推论是:创作过程会迫使创作者培养品味。要想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,创作者就必须精通自我表达和创作技巧。
-
另一种解释是艺术家更为敏锐。他们更善于观察,感受更深刻,对细节更痴迷,更执于审视自己与伟大作品的差距。这种追求是自觉的、私密的、独一无二的。当他们臻于完美时,便达到了品味的至高境界。
-
还有一种从「松节油」出发的视角。这源于 Picasso 的观察:「艺术评论家聚首时讨论形式、结构和意义,而艺术家们聚在一起时,他们谈论哪里能买到便宜的松节油。」品味恰恰立足于松节油之上。
-
培养品味的过程颇似写作和修改,听听 George Saunders 如何描述这一历程:「我的修改方式是:阅读自己的文本,想象脑海中有一个小表盘,一边代表正面,一边代表负面……涉及到做出成千上万个我称为『微决策』的判断。这些都是瞬时的、直觉的——我就是偏爱这个胜过那个……我只是产生某种感受,然后对此做出回应:删掉一个词,添加一个词,或者想要移动整段的冲动,诸如此类。随后我反复进行这个过程,持续数月,有时数年,直到表盘上的指针在整篇文章中都稳定在『正面』区域……每做一个选择——哪怕是最微小的——故事都会变得越来越……可以说,更像她自己了。里面有了更多她独有的本质,更多能将她与别的作家区分开来的特质。逐渐地,故事开始变成最初无法预见的模样——更加深刻、复杂、机智、风趣……」
-
于是,诀窍就显而易见了。通往品味的道路就像更频繁地在页边书写加号和减号那样简单。如果将这个方法运用至数字领域,就能把铺天盖地的混乱信息转化为我们认为的美好事物的稳定流动,进而塑造我们的品味。对我而言,Are.na 正是展览的理想场所。我持续地添加内容,并始终保持我所钟爱的宁静和美感。就像一位朋友最近形同的,Are.na 是一个「精彩事物的互联网记忆殿堂」。
-
保持耐心,世界的内化过程注定漫长。善用你的正负极仪表,花时间体会什么能触动你,以及缘由何在。品味养成没有捷径可走。它无法升华,只能自然绽放。让我最后一次引用 Susan Sontag 的话:「品味既无体系,也无实证。但确有某种近似品味逻辑的存在:那种始终如一的敏锐,它既是某种品味的根基,也是其产生的源泉」。
注: